高血糖

更新时间:2024-09-14 14:50

高血糖(hyperglycemia)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值的范围。在临床上空腹血糖正常值为4.4~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为≤7.8 mmol/L。如果空腹血糖高于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7.8mmol/L,均可以称为高血糖。高血糖不是一种疾病的诊断,只是一种血糖监测结果的判定,高血糖不完全等于糖尿病。高血糖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原因导致的。

分型

高血糖根据病因在临床上分为生理性高血糖、病理性高血糖,但生理性高血糖,去除诱发因素多可恢复正常,但病理性高血糖需要针对性采用药物、手术等方法治疗。

生理性

生理性高血糖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可由情绪激动、饮食等引起,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及尿糖,空腹血糖均正常,对机体不会造成明显的损害。

病理性

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高血糖有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和糖尿病(DM)。

IFG和IGT都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有发生糖尿病的倾向,是发生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病因

在临床上根据病因高血糖可分为生理性高血糖和病理性高血糖。一般生理性高血糖常见于餐后、剧烈运动后、高糖饮食后等。而病理性高血糖可能是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导致的。

发病原因

如剧烈运动、过度疲劳、高糖饮食、情绪紧张、饮酒等因素会引起生理性血糖高,生理因素引起的血糖高在去除影响因素后血糖会逐渐恢复正常。

如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化学损伤和内分泌因素等。

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胰岛素分泌障碍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某些相关的基因突变可促发或加重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过程。

病毒感染

柯萨奇B4病毒、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病毒、肝炎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与胰岛B细胞损伤有关。

化学损伤

如四氧嘧啶、链脲霉素、喷他脒等,对胰岛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导致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

内分泌因素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等分泌异常,导致血糖升高。其中,最主要的是胰高血糖素,其是维持血糖稳态的关键性调节激素。

其他因素

诱发因素

遗传因素:患者如果存在糖尿病遗传病史,那么患者得糖尿病的几率就会比平常人高一些。

发病机制

通畅情况下,人体内血糖稳定是由多个调节系统控制得,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血糖代谢紊乱。目前认为高血糖可能与胰岛细胞凋亡,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外周胰岛素抵抗;肠道菌群失紊;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过度等机制有关系。

流行病学

发病率

高血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确切的发病率在临床上尚无确切数据可供参考。其中,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会出现高血糖的疾病。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成人患者约有4.25亿,全球20~79岁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8.4%,男性患病率约为9.1%。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可能达到6.29亿。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据最新流调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至11.2%。2017年中国20-7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者有1.144亿,居世界首位。但是,中国糖尿病的诊断率仅有30~40%,即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只有3~4人知道自己有糖尿病。

流行情况

高血压、高血脂、家族史者等人群多发

死亡率

血糖控制良好时,一般不会对身体的其他器官造成影响,通常不会威胁生命。 但血糖长时间控制不稳定者,可能会对身体的个器官造成影响,增加死亡率。

症状

早期症状

生理性高血糖的人群常无明显不适,高血糖往往为一过性的。病理性高血糖的患者早期可能会单纯的血糖升高。

常见症状

随着病情的加重,可能会出现口渴、多饮、多尿、乏力、体重减轻等明显不适症状。

由于血糖升高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量增多。

多尿导致失水,病人口渴而多饮。

高血糖患者,身体无法利用葡萄糖,且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加,引起消瘦、疲乏、体重减轻。

临床表现

有些患者还可能会伴有四肢酸痛、四肢麻木、腰痛、性欲减退、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口腔有烂苹果味,腹部不适、心跳加速、呼吸缓而深等症状。此外,长期高血糖还会导致全身微动脉血管病变,可导致相应器官损害,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

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应前往内分泌科就诊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静脉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但静脉血糖是诊断的金标准。

相关检查

除了常规的检查之外,还可能需要进行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内分泌激素、超声检查、CT及MRI、眼底检查等。另外,有时候还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糖尿病、皮质醇增多症、、肥胖症、代谢综合征等。

治疗

高血糖在治疗时需要针对病因治疗,一般生理性高血糖不需要特殊治疗。病理性的高血糖需要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而通常在临床上多会采取药物治疗,控制血糖正常。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病理性高血糖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医生通常会开具,如磺脲类、双胍类、格列奈类、格列酮类、胰岛素等,控制血液当中的葡萄糖含量,缓解症状。其中注射类制剂包括有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这些药物的特点是可以快速降低血糖浓度,控制高血糖,但是在使用注射类胰岛素时,尤其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防止因剂量过大导致低血糖反应。

手术治疗

对于因嗜铬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瘤等疾病引起的高血糖需要手术治疗,切出肿瘤,达到治疗的目的。

物理治疗

一般,不采用。

中医治疗

在中医中,血糖高患者需要根据其症状表现,进行针对性调理,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分为肺热津伤证、气阴亏虚证、肾阴亏虚证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消渴丸、生脉饮等药物进行治疗。

其他治疗

可进行胰腺移植、胰岛细胞移植、干细胞治疗等,以替代损伤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但目前干细胞治疗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预后

治愈性

生理性高血糖多可以治愈,但病理性高血糖存在不能治愈的可能性,但尚无确切的参考数据提供。

严重性

高血糖如果控制良好,一般情况下不会对身体的其他器官造成影响,如果长时间的血糖控制不良,就有可能会对身体的其他方面造成影响情况严重时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并发症

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能引起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衰竭等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

预防高血糖的关键在于饮食、运动,具体预防措施包括:

发展史

研究进展

长期高血糖状态下易出现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针对糖尿病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病因、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针对高血糖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同时,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大部分患者会采用西医的疗法,以口服降血糖药为主,但如果长时间服用降糖药物,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中医在治疗糖尿病和改善患者症状的方面都有不错的效果,也比较适合长期采用。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