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熙

更新时间:2023-08-31 03:05

邓华熙(1826-1916),字筱赤,又字小石、小赤,谥号“和简”,广东省广州府顺德县龙山乡人。邓华熙咸丰元年(1851)中举,历任云南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江苏布政使、安徽巡抚山西巡抚贵州巡抚、署漕运总督等职,赐太子少保衔,官居二品。

人物生平

邓华熙(1826-1916),字筱赤,广东省广州府顺德县龙山乡人。邓华熙咸丰元年(1851)中举,治事干练,参与顺德团练局事务,因筹响得力,议叙刑部员外郎。188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邓华熙充任京师巡防处办事员,条陈拒敌方略数千字,为恭亲王所重视,提拔郎中,转监察御史,光绪十三年升云南按察使,后历任湖北布政使、江苏布政使、安徽巡抚山西巡抚贵州巡抚、署漕运总督等职,赐太子少保衔,官居二品。1902年,邓华熙因病辞官回籍后,在广州多宝大街(现多宝路18号附近)兴建住宅,是历史上著名的西关大屋--“邓宫保第”。1916年病逝于广州,卒年九十岁,谥号“和简”。邓华熙工书,善画山水、花卉,著有《邓和简公奏议》、《说文择录》等。

邓华熙是清末积极支持变法的开明官员,光绪二十年(1894),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鼓吹立宪法、开议院,实行“君民共主”。邓华熙时任江苏布政使,读后感慨万分,当即将向光绪皇帝推荐。光绪读后也嘉叹不已,诏命印刷2000部,分发诸大臣阅读。一时间《盛世危言》洛阳纸贵,称其为“医国之灵柩金匮”。邓华熙也因此被康有为等革新人士“引为同调”。

他出任安徽巡抚时在安徽积极推行皖江变法一系列新政,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多方面,推动了安徽近代化改革,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创办的求是学堂安徽武备学堂开启了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创办了安徽银元局以及开启了安徽电力工业的历史。他任贵州巡抚时创办了贵州大学堂,也就是今天贵州大学的前身。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大元帅后,曾专程赴邓府拜访邓华熙,谈起广东和平移交政权的事,孙中山对邓华熙所起的作用表示感谢,并称其为“德高望重的开明士绅”,征求他对治粤的意见和对策。

主要成就

皖江变法

1896年7月,邓华熙到达安徽省府安庆出任安徽巡抚,至光绪二十六1900年被调离止。作为安徽巡抚,邓华熙以他力所能及的力量,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维新新政,为安徽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发展,注入了世纪末的活力。

邓华熙认为维新变革之首要要务是人才,所以他的维新举措首先是从变革古老的科举教育体制开始的。上任伊始,他就向朝廷奏请筹办近代西式学校求是学堂,强调以西学造就“既通西学、又切时务”的人才。为顺利实现计划,邓华熙一方面调用罚没贪官的资产白银一万七千两,以解决办学所需经费;另一方面,命布政使于荫霖在安庆城外另辟新址,扩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本”的敬敷书院,这一举措是为缓冲封建传统势力对新学的压力。1898春,位于安庆鹭鸶桥的求是学堂正式开学。三年后,求是学堂由二等学堂升格为高等学堂的求是大学堂,后又改名为安徽大学堂,这个学堂也是现代多所安徽高校的前身。所以,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由此正式发端。

同一年,邓华熙又在安庆创办安徽武备学堂。并于次年正式开学,首批招收新生40人,教员分别由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日本武官担任,学制三年。中国近代史上不少有影响的人物都毕业于这所学校。正是武备学堂培养出来的一批新生力量,为安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位置,打下了坚实基础。

仍是在这一年,为配合光绪皇帝包括“提倡开办实业”在内的变法维新,邓华熙结合安徽实际,提出农桑种植并筹办日新蚕桑公司的设想,在上报朝廷的奏议中,邓华熙规划“在安庆省城东门外五里庙设课桑园”,开设专门讲授农桑知识的学堂并招收附近农家子弟,培养专业人才。民国之后,安徽省教育厅在安庆开办“安徽省立女子蚕桑讲习所”,设置蚕桑、蚕丝两个专业,这是安徽省教育史上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也是邓华熙农桑种植构想的延续。

邓华熙来安庆赴任前,对安徽经济有些了解,但接手之后其状况之差仍出乎他的预料。为改善经济窘迫格局,邓华熙决定铸造银元,相当于今天的造币工厂,在当时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中国社会里,办工业是一项颇具近代化的措施。光绪二十三年(1897)2月,邓华熙上奏清廷:“皖省制钱缺少,筹议铸造银圆以便民用而维圜法。”奏折立即获得朱批。4月,安徽银元局正式挂牌。到1898年2月,铸币机器安装就绪,3月正式开炉鼓铸。而此时,距邓华熙到安徽省城,只短短1年半时间。

随着第一枚银元成功铸造,安徽电力发展史,也掀开了新的一页。这是因为,既然使用机器造币,必须要有电力开动机器,为此邓华熙派专人赴上海与德国商人订购了两台50千瓦单相交流发电机。用今人的眼光看,这两台发电机并不起眼,那时由安庆枞阳门进城,往南至造币厂巷,未近大门,就可以听到隆隆的机器声。如果是晚间,穿过幽幽夜空,还可以看到隐隐电灯的光亮。不过当时安徽银元局的电力,主要用在铸币生产,供厂区照明的电源,非常有限。但对于古老的安徽来说,这可是开天辟地的新鲜事。它们是安徽电力工业的开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