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平等

更新时间:2023-05-17 12:02

社会平等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同等关系和由此产生的在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内的平等

社会的不平等关系是随着分工和社会分裂为阶级而产生的。然而,社会平等的思想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有本质的变化。社会平等的思想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时期。在这个时期商品形式已经成了劳动产品的普遍形式,因而人们彼此之间作为商品占有者的关系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商品经济要求商品占有者的平等,否则会破坏正常的商品交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消灭个别等级特权的要求,逐步发展起无产阶级的社会平等观,要求消灭阶级。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社会平等。因为资本主义既存在着财产上的不平等,也存在着社会政治上的不平等,同时也存在着剥削。形式上宣传的自由、平等得不到相应物质条件的保证,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对抗阶级的消灭,社会主义民主的发扬,标志着在达到社会平等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但仍然存在着不平等现象。这是由于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存在着差别,工资是按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的等等。只有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差别,使人的个性、能力和才能得到空前的、全面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律按需分配时,才能实现实质上的社会平等。

马克思主义观点:指人与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处于同等地位,享有同等权利。平等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绝对概念,而是包容着丰富的内涵的、不断演化和发展的历史范畴。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来谈论平等。平等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社会等级特权制而率先提出的口号。资产阶级所要求的平等实际上是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平等,是市场机会的平等,是在金钱、资本面前的平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这种平等无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民在形式上享有政治上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实际上,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掌握国家机器,劳动人民处于被压迫受剥削的地位。由于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能有实质上的政治平等和社会平等。无产阶级赋予平等以崭新的内容。资产阶级的平等只是消灭阶级特权,而无产阶级的平等是消灭阶级本身,是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平等,从而消灭一切由阶级差别所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私有制,从而消灭了最深刻的社会不平等的经济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主义也未能完全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这是因为社会不平等的消灭除了需要消灭私有制阶级差别外,还需要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也是人类向往的理想价值。人们向往和追求平等,首先要明确平等的内在意涵。平等是什么?平等是一种社会价值,是一种关于社会应当如何对待其成员的规范性价值。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中的全部成员在特征、个性、能力、需求等方面肯定是千差万别的,但他们在作为人、作为社会主体的意义上是平等的。社会应将每个人作为平等的社会成员来对待,确保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都受到同等程度的尊重和照顾。这就是现代社会平等理念的基本意涵。

虽然平等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仍然存在广泛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有的是由历史和社会因素造成的,比如家庭背景、教育机会、阶级、阶层等,有的是由自然、个人甚至难以描述的因素造成的,比如天赋、才能、勤奋程度、运气等。倡导和促进平等,就是要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特别是由不合理、不正当的因素造成的不平等予以矫正和补偿,弥合人们在权利、机会、财富、生活前景等方面的差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