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学

更新时间:2023-05-21 10:24

楚文化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国内外引人关注。楚学研究的对象,以周代的楚国历史文化为主体,包括楚文化的渊源和流变,还涉及与其并世共存的一些地域的乃至国家的文化之关系。楚学研究的任务,即对楚文化及其源流、与其他地域或国域的文化之关系作广视角、多层面、全方位的探讨。

文化风貌

楚国,是周代创建于今日湖北、进而发展成为囊括了长江中下游以及支流众多的淮水流域的南方泱泱大国。楚文化,是周代发祥并兴盛于今日湖北、进而覆盖于东周南土半天下和传播于先秦海内外的区域文化。因此,楚学研究,小而言之,是周代的楚文化研究;大而言之,则是以先秦楚文化或南方长江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上古历史文化乃至世界上古历史文化的研究。

人们对老子庄子屈原宋玉这些楚文化代表人物的了解和研究,已有两千多年。人们对考古学及历史学上的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却时间不长。楚文化的概念、内涵、成就、地位和影响,都是近六十多年来、主要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大量楚文物络绎不绝的出土而逐渐被人们提出并加深认识的。由楚文化研究初辟草莱到楚学研究蔚成气象,仅有半个多世纪。

主要影响

半个多世纪的楚文化出土遗存和研究成果表明:楚文化,在周代区域文化中后来居上且独领风骚,可谓楚人汲取中原文化精华而发展的南方华夏文化,堪称楚人融冶南北文化而创造的东周文化翘楚;楚文化,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诸多方面成就辉煌,形成了以青铜冶铸工艺、丝织刺绣工艺、髹漆工艺、道家哲学、“庄骚”文学、美术和乐舞为六大要素的完备体系,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显示出鲜明的特色、成熟的形态和奇伟的气派,令中原列国文化无与伦比,与西方古希腊文化竞辉齐光。诚如张正明先生所说:“楚文化是铜器时代晚期和铁器时代早期世界的第一流文化”,“从文化的总体成就来看,楚与希腊难分轩轾。它们从不同的方向出发,都登上了上古文明的峰顶”。

秦汉以来,自成体系的楚文化虽然转型而融入汉文化中不复存在,但楚文化的流风余韵却从未消歇。尤其是楚文化精神,对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物质成果就已远输今俄罗斯的乌拉干河流域以及南亚、西亚乃至希腊。17世纪以后,老庄思想和屈宋文学等楚文化的精神成果则广泛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道家思想,对欧洲近代哲学和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楚文化在中国的流变,充分显示出其历史价值。楚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则日益体现出其现代意义。楚文化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和较大影响,使得楚文化的诸方面早已形成或正在形成门学问或研究热点。

楚学研究所

楚学研究所有学术带头人三位:

张正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楚文化研究所创始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学会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被学界称之为楚学泰斗。

专著有:

《契丹史略》,1958年初稿,1963年定稿,中华书局1979年版。此书是国内第一部通史型的契丹史专著。

《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此书是周谷城主编的《中国文化史丛书》的一种,1989年获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此书是作者主编的《楚学文库》之一种,2000年获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参与撰稿的专著有:

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长江文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此书于1996年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

《荆楚文化志》,与刘玉堂合作撰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此书,是《中华文化通志》的百种专著中的一种。

主编有:

《楚史论丛》,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楚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991年获全国光明杯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

《楚学论丛》,《江汉论坛》1990年增刊。

《楚美术图集》,与皮道坚合编,湖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1998年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

《楚学文库》,收楚学新著18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996年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1997年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中国地域文化·楚文化卷》,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张正明兼为作者之一。

《湖北通史》,与章开沅、罗福惠共同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并与刘玉堂合作撰写其中的《先秦卷》(负责春秋战国部分)。

《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史前至东汉)》,共6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代表性论文有:

《甘孜藏区社会形态的初步考察》,1956年定稿,编入《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杜1985年版。

《内蒙古草原所有制问题面面观》,《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

《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民族研究》1983年第5期。

《和亲通论》,编入《民族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87年版。

《地中海与“海中地”》,《江汉论坛》1988年第3期。

《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文物》1989年第12期。

《古希腊文化与楚文化比较研究论纲》,《江汉论坛》1990年第4期。

《巫、道、骚与艺术》,《文艺研究》1992年第2期。

《淮汉之间——周代的一个文化交错地段》,《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

《历史文化的多元复合与二元耦合》,编入《史学家自述——我的史学观》,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战国中期曾有佛教造像传入南楚》,与院文清合作撰写,载于《江汉论坛》2001年第8期。

蔡靖泉,原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从事楚文化及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长达20年。出版独立撰写的专著2部、合作撰写的专著6部,主编并参与撰写专著一部,发表论文及各类文章百余篇。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著作和新近发表的重要论文有:

《楚文化志》,参与编撰。

《楚文学史》,独立撰成,为张正明主编《楚学文库》18部之一。

《楚文化流变史》,独立撰成(湖北省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和出版项目,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此书在广泛汲取古今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致接着张正明《楚文化史》来阐论楚文化自秦汉以来的流风余韵、演化变迁和文化意义,时间涉及数千年,空间涉及海内外,分九大部分,共63.7万字。

《中国地域文化·楚文化卷》,合作撰写的专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

《巴楚文化源流》,执行主编并参与撰成,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楚文化在秦统治时期的存在和影响》,《江汉考古》1997年第1期。

《楚人事秦与秦朝统一》,《江汉论坛》1997年第1期。

《楚文化及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收入《跨世纪的湖北文艺》,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汉代的婚丧习俗与楚文化》,《江汉考古》1999年第3期。

《楚俗在秦汉的流变》,收入《楚俗研究》第三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楚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和影响》,收入《荆楚文化与21世纪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巴、楚关系与巴楚文化的形成》,收入《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湖北辞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顾久幸 ,原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楚文化及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长达20年,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教授。出版独立撰写的专著4部、合作撰写的专著3部,发表论文及各类文章百余篇。其中,完成的重要课题有:

参与撰写《楚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为主要撰写人之一,该书获首届光明杯中国优秀社科图书二等奖。

独立撰写《中国地域文化之两湖文化》,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出版。

独立撰写《长江流域的婚丧习俗》,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

独立撰写《楚制典章》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参与撰写《楚国历史文化辞典》军事类条目,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获得中国新闻出版署优秀辞书三等奖。

《春秋楚晋齐三国县制的比较》中州出版社出版《楚文化觅踪》。

《比较楚国与中原地区的法典》,长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楚人婚姻中的风俗礼仪》,《楚俗研究》第三集。

《执珪杂考——兼论楚国爵制》《江汉论坛》1996年第7期。

《楚人的治国之道与民本思想》,《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

《从巴楚历史看两国风俗的相互影响》收入《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

楚学研究所现已为本科生开设《中国地域文化·楚文化》等课程,并有在读硕士研究生数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