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趾源

更新时间:2024-09-15 16:42

朴趾源(박지원,1737年—1805年),朝鲜王朝后期思想家、文学家。字仲美、美仲,号燕岩、烟湘、洌上外史,本贯潘南,生于汉城。他出身老论派的没落两班,长年酬唱诗文,无心仕宦。1780年随三从兄锦城尉朴明源出使清朝,目睹乾隆盛世之状,回国后写成《热河日记》,倡导“北学”思想。五十岁以后才经好友推荐入仕,官至襄阳府使,后辞官隐居而卒。其孙朴珪寿朝鲜高宗时官至右议政,他因孙子之恩荫而追赠左赞成。1910年获赐谥号“文度”。诗文被后人整理为《燕岩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朴趾源出身名门潘南朴氏,是宣祖朝名臣朴东亮及其子锦阳尉朴弥(尚朝鲜宣祖之女贞安翁主)的后裔。朴弥的曾孙、朴趾源的祖父朴弼均官至知敦宁府事。此外,朴弼均的四从兄朴弼成是朝鲜孝宗的驸马,朴趾源的三从兄朴明源是朝鲜英祖的驸马,与王室延续了密切的联姻关系。与之相比,朴趾源的父亲朴师愈却无所作为。朴师愈一生都无功名与官位,而且在朴趾源很小的时候去世,所以朴趾源由祖父朴弼均抚养成人。朴弼均很穷,临终时连葬具都缺乏。朴弼均死后,朴趾源的生活也更加贫困。

在祖父去世之前,朴趾源于1752年与李辅天之女(朝鲜世宗之子桂阳君李璔的后裔,鱼有凤的外孙女,宣懿王后的堂侄女)结婚,跟随岳父学习《孟子》,又跟随李辅天之弟李亮天学习《史记》等经史及诸子百家、天文地理之书,与妻舅李在诚也是平生至交。十八岁时,朴趾源开始创作《广文者传》,此后十余年,陆续创作了《马驵传》《秽德先生传》《闵翁传》《两班传》《金神仙传》《虞裳传》《易学大盗传》等汉文小说,从中体现他的对以两班为中心的朝鲜社会的批判意识。在此期间,他曾与金昌集的曾孙金履素一起读书于北汉山,准备应举,但不久就放弃科举。

白塔诗社

1768年,他移居汉城的白塔附近,与李德懋、徐常修、柳得恭、柳琴等为邻并频繁交游,还收了朴齐家李书九等弟子,结成了“白塔诗社”,彼此酬唱诗歌。1771年与李德懋、李书九、白东修等一起北上开城、平壤、天马山、妙香山旅行,又南下俗离山、伽倻山、华阳、丹阳等地游览,在此过程中发现了黄海道金川郡的燕岩峡,后来成为他的隐居之地。

1770年,他曾参加司马试(小科),在初试的初场和中场都考中第一,但进入覆试阶段,他不写答案而去。1772年,他将家人送至光陵石马乡的妻家,随后独自居住于汉城的典医监洞,与白塔诗社的好友洪大容、郑喆祚、李德懋、徐常修、柳得恭、朴齐家、李书九等往来,探讨古今治乱兴亡之由予制度沿革、农工利弊、陕川国防、天文地理等各种内容。

出世入世

1778年,他隐居燕岩峡,这是因为他的朋友洪乐性与当权者洪国荣不和,他听人劝告而隐居避祸。隐居期间抄录各种农书,日后编成《课农小抄》。

1780年,他的三从兄锦城尉朴明源被派到清朝,祝贺乾隆帝七十大寿。他申请作为“子弟军官”一同出行,从五月二十五日到十月二十七日,回国后整理在五个月旅行期间的手稿,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成燕行录中最负盛名的《热河日记》。然而当时朝鲜正祖正在倡导“文体反正”,反对小说、随笔等形式,因此他的这部作品不为正祖所喜,他入仕后,正祖曾命南公辙给他写信批评《热河日记》,并让他写一部“醇正文”以赎“《热河日记》述奇之罪”。

1786年,他在朋友吏曹判书俞彦镐的推荐下,被授予缮工监检役(从九品)的官职。1789年任平市署主簿及司仆寺主簿(从六品),1790年任义禁府都事。1791年升汉城府判官(从五品)。此时俞汉雋上疏批评其升迁太快,于是左迁安义县监,一当就是五年。在此期间,他积极实践自己的利用厚生思想,将安义治理得井井有条。

晚年去世

1796年卸任后,他在汉城桂山洞盖了座草堂,专心写作。不久即被任命为济用监主簿,翌年任沔川郡守。沔川一带有很多天主教徒,正祖想让朴趾源引导他们改宗。在任期间,他应正祖旨意,编辑《课农小抄》,并写了《限民名田议》一文,这也算是他写“醇正文”来补过的一种回应。

1800年迁襄阳府使,不久辞职。此后隐居桂山草堂,直至1805年十月二十日去世。后其孙朴珪寿受知遇于孝明世子及其养子朝鲜高宗,官居右议政,他也因此获得左赞成的追赠。1910年7月获得“文度”的谥号,此时距朝鲜王朝灭亡只有一个月。

主要影响

思想方面

朴趾源继承了实学派先驱者柳馨远李瀷的先进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极力提倡研究现实问题,主张改革现行不合理的制度。他反对儒家的“修身齐家”和“治心养性”,主张“利用厚生”。例如在《课农小抄》和《限民名田议》等文章中,就提出了改进耕作方法和限制土地所有等进步主张。与此同时,他还倡导“北学”思想。他通过在清朝的旅行经历,发现一直被看作是“夷狄”的清王朝已经牢牢地掌握着中国的政权并引领着先进的文化。因此,朴趾源在中国的这段时间里,对清朝的许多细节都作了仔细的观察和记录,并分26卷10册撰写了《热河日记》。他在这部作品中主张学习清王朝的先进文化和器物,让贫穷落后的朝鲜也变得富强起来。他的这种思想也吸引了许多年轻学者,由此而形成了北学派。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强调要将“利用厚生”的北学的精神在现实中体现出来。

文学方面

朴趾源在文学上反对盲目仿古和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主张“文以写意”、“法古创新”和“模写真境”,对实学派思想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文学上成就最大的是小说和散文。流传下来的有 9篇用汉文写的短篇小说,除《许生传》和《虎叱》外,收录在《放琼阁外传》中的《马驵传》、《秽德先生传》、《闵翁传》、《两班传》、《金神仙传》、《广文传》、《虞裳传》,都是他青年时代的作品。其中不少篇以辛辣的讽刺笔法,揭露社会的种种黑暗。《两班传》写一个不事生产、空谈礼教的“两班”,因无力偿还积欠的官粮,具结出卖两班“名帖”,而买主发现它竟“不值一钱”。《虎叱》写北郭先生与寡妇私通,被人发现,半夜逃到野外,被一只老虎斥为“天下之巨盗,仁义之大贼”,揭穿满口仁义道德的儒学者的伪善面目。《秽德先生传》写掏粪者的勤劳和儒学者吃喝玩乐的寄生生活。《许生传》写弃学经商的许生和“边山群盗”(即农民起义军)在无人岛上建立了一个作者所理想的平等社会。

《热河日记》(26卷10本)是一部纪行文学作品,详细记述了作者1780年出使中国的见闻,有沿途风景和风俗人情的描写,有和中国人士交游的记述。书中有关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历史、天文、地理等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他创作的汉诗约40余首,如《丛石亭观日出》、《道中乍晴》、《田家》等,大多描绘农民辛勤劳动的场景和田园景色。

主要作品

朴趾源很多作品长期以抄本流传。1900年由金泽荣以两册本《燕岩集》最早刊行于世,翌年增刊;金泽荣流亡中国后,于1916年在中国上海将他的部分著作辑为三册本的《燕岩集》出版;1931年在朝鲜出版了包括他全部著作在内的六册本《燕岩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