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听政

更新时间:2024-07-18 11:09

垂帘听政,汉语成语,意为皇后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出自《旧唐书·高宗纪下》。

成语出处

《旧唐书·高宗纪下》:“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嵘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女后当朝处理国事

三国演义·第二回》:“娘娘可临朝,垂帘听政,封皇子协为王,加国舅董重大官。”

《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翌日,郭威帅百官请太后临朝,垂帘听政。”

宣和遗事》:“神宗崩,哲宗即位,太后垂帘听政,用司马温公。”

成语典故

典故一

第一位“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死后葬于芷阳骊山

典故二

赵国的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她在回答齐国的使者时曾经说下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是个能力极强的老太太,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说她的故事。

典故三

汉高后吕雉,从小就美丽聪慧,以果断和狠毒著称。汉初,刘邦宠信戚姬,有废掉吕后另立新后的想法,吕后为了保住其皇后宝座,将皇后宝玺掌握手中,想了种种计策。吕后设计将韩信骗到宫中,命人用布将其兜起来,用竹签刺杀了韩信,从此吕后的地位更加不可动摇。吕后前后掌权十六年。

典故四

邓绥,东汉和帝皇后,史称邓太后元兴元年(105年),和帝驾崩,时年27岁。邓皇后自己没有儿子,但她知道后宫生有两个儿子寄养在民间。一个年龄大些,但体弱多病,不能继位;一个是新生婴儿,刚满百日。她就立为皇帝,即汉殇帝,尊邓皇后为皇太后邓太后临朝垂帘听政。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殇帝夭折,邓绥定立清河王刘安为汉安帝,是年不足13岁,邓太后继续临朝。她一直到永宁二年(公元121年)病死,垂帘听政达16年之久。

典故五

作为一国皇太后,东晋褚蒜子一生中伴历五位皇帝,三次出来垂帘听政,每次还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母亲、婶母、堂嫂;三次册立帝位,国中大事,均以“皇太后诏令”的形式颁布施行;三次临朝听政,又三次退隐归政,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司马聃年幼继位,褚蒜子晋升为皇太后,临朝执政。公元357年,褚太后归政其子。公元361年,司马聃暴病而死,立司马丕为帝,再次垂帘。不到一年,司马丕“登仙”而去,立司马丕的弟弟司马奕为帝。后来司马奕在位六年被废,司马昱即位。但司马昱在位仅8个月便一命归西,遗诏儿子司马曜继任,褚蒜子第三次出山。

典故六

北魏后期,肃宗孝明帝元诩即位时,只有6岁,只能由其生母灵太后(胡充华)临朝听政,执掌皇权。灵太后执政时期,北魏政府加紧剥削民众,由此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六镇起义葛荣领导的大起义尔朱荣乘机起兵攻入洛阳,杀灵太后及其所立幼帝,并坑杀王公百官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变”。不久,北魏王朝灭亡。

典故七

唐朝时,著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搞过垂帘听政。麟德元年(664年),武则天在诛杀上官仪之后。开始垂帘听政,从幕后走向前台。与历史上大多数垂帘听政不同的是。在武则天垂帘听政的时候,前头坐的不是小皇帝,而是她的丈夫,天皇天后并称二圣。从此,政局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不能再忽视武皇后的作用了。官僚们开始习惯于对一个女人俯首称臣,最后,心情复杂地注视着这个女人逐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典故八

献明肃皇后,名刘娥,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乾兴元年(1022)二月甲寅,54岁的宋真宗赵恒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祯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而小皇帝赵祯这时只有十一岁,实际上就是由刘娥处理政务。丁谓被贬后,刘娥开始和仁宗赵祯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

典故九

清代末年,垂帘听政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一套严密、系统、完善的政治体制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在历史上最为著名,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也导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慈禧太后第三次临朝称制,前后共掌握清代朝政达47年之久。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