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音标

更新时间:2024-07-30 13:18

国际音标(英语: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缩写:IPA),早期又称“万国音标”,是一套用来标音的系统,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由国际语音学学会设计来作为口语声音的标准化标示方法。国际音标的使用者有语言学家言语治疗学家、外语教师歌手辞书学家和翻译学家等人。

发展历史

1886年,以法国语言学家保罗·帕西(Paul Passy)为首的一群英国和法国语言教师,组成了一个学会,旨在创造一套转写和记录人类语言的音标系统,这正是1897年后国际语音学学会的前身。

他们最初的使用的标音字母基于拼写改革,即罗米克字母(Romic alphabet),为了使其在其他语言中也能够使用,符号所代表的音值允许随着语言的改变而改变。例如[ʃ],原本在英语中用“sh”表示,但在法语中用“ch”表示。

但到了1888年那年,这些标音字母便修订成在各个语言中都统一的符号,并发表在《语音教师》上(“国际语音协会”前身——“语音教师协会”的会刊),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音标表,也成了日后所有修订的基础。制订国际音标的想法最初由奥托·叶斯帕森(Otto Jespersen)在一封给保罗·帕斯的信中提出。后由亚历山大·约翰·埃利斯(Alexander John Ellis)、亨利·斯威特(Henry Sweet)、丹尼尔·琼斯(Daniel Jones)和帕西(Passy)实现。

国际音标是由英、法两国的学者创订的,主要适用于标注印欧语言、非洲语言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它发表后,在欧洲语言学界比较通行。美国人多数仍用他们自己研究美洲印地安语的符号。汉语各方言中的有些音,本表也不能包括。例如:普通话舌尖元音,就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增订的;吴方言中大多数腭化辅音是语音学家赵元任提出的。还有,国际音标表内所定的声调符号只有8种,这对研究描写声调语言是不够的。中国语言学家赵元任提出了声调的拉丁字母,发表于1930年的《语音教师》上,被称为“声调字母”。它适用于一切声调语言,已为国际多数学者所采用。

自制订以来,国际音标经历了多次修改。经过1900年和1932年的大修订和扩展之后,国际音标在1989年的国际语音学会基尔大会 之前一直保持不变。

另又在1993年做了一次小修订,增加了半开央不圆唇元音并删去清内爆音专用符号。2005年5月的一次改版,增加了一个在非洲语言中很常见的唇齿闪音。除了符号的增减之外,国际音标在其他符号、分类和字体大多维持一致。

经多次修订后,现通行的是2020年修订的版本。

说明

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但因人类语音差异很大,有限的拉丁字母远不够用,于是就改变字形和借用别的语言的字母的方法来补充。读音上,为照顾习惯,多数符号以仍读拉丁语或其他语言的原音为原则。

因而,国际音标形式上,以拉丁字母(罗马字母)的小写印刷体为主,例如:[a][b][c]等等。在不够用时,以下几种方法来补充:

(1)拉丁字母大写印刷体或书写体草体),例如:小号大写印刷体 [ɴ][ʀ][ɢ][ʙ][ʜ] 等,[ɑ](手写体a),[ʋ](草体v);

(2)拉丁字母的变形或倒置,例如:[ə](倒置e,另又一说是西里尔非斯拉夫语族字母Schwa)、变形[ɕ](卷尾c)、[ɖ](右弯尾d)、[ŋ](长右腿n)、[ʃ](拉长的s)等。

(3)借用其他语言字母,例如:[ε](希腊语)、[θ](希腊语)、[ɫ](波兰语)、[ø](丹麦语)、[ç](加泰罗尼亚语)等。

(4)新制字母,例如:[ɤ]等。

(5)在字母上加符号,例如:[ʉ](加横的u)等。

在国际音标中,采用方括弧[ ]或双斜线//表示(详情请见下文),以别于普通字母。

另外,为了记录的方便,对于一些重要的语音伴随现象,国际语音学会还规定了一套“变音符号(附加符号)”。例如:字母上方标“ ~ ”为鼻化(ẽ)、强送气(右上角的小h)、p'(弱送气)、a:(全长a)、aˑ(半长a)等。通代符号和特别符号不再举例。

注:由于百度百科字体上的限制,具体字符表见IPA官方网站或相关书籍。所有国际音标字符请见网站。

优点

国际音标严格规定以“一音一符,一符一音”为原则,即“一个音素一个符号,一个符号一个音素”。

使用拼音方案的语言,同一字母在不同词中常有几种读法。例如:英语like和lit中的“i”,用国际音标注音,分别为[aɪ̯]和[ɪ]。又如:普通话汉语拼音中的ban(班)与bang(邦)的a,用国际音标分别为[a]和[ɑ](详情请见“汉语拼音字母与国际音标对照表”词条)。

此外,在不同的语言中,同一个音有不同的拼法。例如:英语的sh、法语的ch、德语的sch、波兰语的sz、捷克语的s,实际上都是国际音标的[ʃ]音。

这些都是国际音标的长处,就是可以比较科学、精确地记录和区分语音(2005年后的通行表上的音标计有辅音72个,元音32个,用来标注语音大致够用)。国际音标的排列,便于分析和掌握(辅音大致按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来定纵横坐标,元音按舌位高低前后来定位置)。

标音方法

用音标标记语音的方法叫标音法。一般分为严式标音法和宽式标音法两种。

严式标音

要记录一种语音,最初的方法应当是严式标音。所谓严式标音,就是出现什么音素就记录什么音素,有什么伴随现象就记录什么伴随现象。无论什么音素和什么伴随现象都不放过,也就是最忠实、最细致地记录语音的原貌。所以,严式标音又称为“音素标音”。例如:现代汉语中,较低的舌面元音可归纳为一个音位/a/,若用严式标音,则必须分别标为[ε]、[ᴀ]、[a]、[ɑ]、[œ]、[æ]等。它的特点就是,对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实际存在的每一个音素(不论它们是否属于同一个音位),都用特定的音标加以标记。因此,严式标音使用的音标很多,对语音的刻画描写很细致,大多是在调查第一手材料时使用,在其他场合只是间或使用。严式音标使用方括号[ ]表示。

宽式标音

所谓宽式标音,是在严式标音的基础上,整理出一种语音的音位系统,然后按音位来标记语音,也就是只记音位,不记音位变体及其他非本质的伴随现象。因此,宽式标音又称为“音位标音”。例如:现代汉语中,舌面低元音有[ε]、[ᴀ]、[a]、[ɑ]等多个,用宽式标音只用/a/就可以了。用宽式标音,可以把音标数目限制在有限范围之内,因而能把一种语言或方言的音系反映得简明清晰。宽式音标使用双斜线//表示。

音标字体

SIL International制作的字体:

(1)Doulos SIL国际音标字体

(2)Charis SIL字体

一种非常完备的国际字型,包含了拉丁字母希腊字母斯拉夫字母,外观像罗马字体(Roman,在Windows系统中则为“泰晤士报新罗马体”——Times New Roman),包含正常体、斜体和粗体。除包括了完整的国际音标字元外,还有加进了声调符号和最新的唇齿和弹音音标,以及预先结合附加符号的音标,和很多非标准的音标符号。

符号表

辅音

主条目:辅音

注:标 “-” 的是不可能的发音;空白处为已知语言中无此音。

塞擦音可通过在字母上方添加一条横贯的弧线(tie bar)表示。其中塞擦音亦可以使用合字来标示,可是国际语音学协会却已不再采纳这种方法,因为若使用这种方法,便须新造大量合字才能表达所有塞擦音。除了使用连结弧线以外,有时还可以使用原来作为标示辅音除阻的上标法来标示塞擦音,例如:tˢ可以表示t͡s,kˣ可以表示k͡x。而原本用作表示硬颚爆发音的 c 和 ɟ,有时可以当作 t͡ʃ 和 d͡ʒ 或其他近似的塞擦音的便捷写法,甚至连国际语音学协会出版的正式刊物也有这样的写法,所以诠释它们的意义时须格外慎重。

注:浏览器中使用Arial Unicode MS渲染国际音标时,此类符号会因字体自身的程序错误而出错,以此显示效果会更佳:ts͡, tʃ͡, tɕ͡, dz͡, dʒ͡, dʑ͡, tɬ͡, kp͡, ɡb͡, ŋm͡。

非肺部气流音

非肺部气流音,是指未经肺部出气而发出的声音。包括搭嘴音(发现于非洲科依桑语系)、内爆音(发现于非洲东南亚地区等语言)和喷音(发现于大多数美洲原居民居住地和高加索地区的语言)。

搭嘴音一般为清音,浊音则在下面加 ̭;内爆音一般为浊音,清音则在下面加 ̥;喷音只能是清音。

元音

左图象征性地展示一个面向左侧开口的人的嘴部的发音部位。越向左则舌头越向前伸出,越向上则口张开得越小。——成对的符号中,左右两侧有圆唇与非圆唇之分。其右者为圆唇元音,左者为非圆唇元音。

元音图”也是左视图。一般来说,从发音的角度描写一个元音,主要有三个参数:

(1)舌位的高低。图中从上到下,对应舌位的从高到低,也即开口度的大小。

(2)舌位的前后。图中从左到右,对应舌位的从前到后。

(3)唇形的圆展。图中同一个位置的两个元音,舌位相同,其区别在于唇形的不同:左边是不圆唇元音,右边是圆唇元音。

比如说,[a]、[i]、[u]是人类语言中最常见的三个元音。查元音图可知, [a]是不圆唇的前低元音,[i]是不圆唇的前高元音,[u]是圆唇的后高元音。读者可以试着发出这三个元音,感受一下舌头的位置和双唇的形状。这三个元音和[ɑ]连线,就构成了人类元音的发音范围,元音舌位表中的梯形里包括了所有可以发音的元音。

除了“辅音表”和“元音图”,国际音标方案中还有另外几张符号表,但是排列比较凌乱,不像“辅音表”和“元音图”能体现语音的系统性,这里就不介绍了。

双元音通常以不成音节符号表示,例如“aɪ̯”。然而tie bar亦被使用,尤其是用于难以准确标示元音是on-glide,还是off-glide性质的情况下:“a͡ɪ”、“o͜e”。

注:成对出现的元音,左为不圆唇元音,右为圆唇元音,同一个中的两个符号是一种发音的不同写法。

变音符号

变音符号,又称附加符号,是加在音标周围的小记号,用以标示此音标发音须作的变化,或作更精确的描述。下标的变音附号(平常置于音标或符号下方的记号)若要加在降部的音标时,可以改置于字母上方。

当i加上变音附号后,上方的点可能会和附加符号产生混淆时,应使用不含点的i(ı)。有些IPA符号也可作为附加符号,以描述语音细节,例如:tˢ(擦音除阻)、bʱ(漏气音)、ˀa(喉音起始)、ᵊ(置入schwa)、oᶷ(双元音化)。其他的变音符号则包括在国际音标扩展中。

声门状态

声门的状态可以用变音符号做良好的描述。以下为龈爆发音由开启声门到关闭声门的发音:

超音段成分

下类符号用以描述语言单独的辅音及元音的层次之外的特征,诸如韵律、声调、音长,以及重音,这些常常用于标示音节、词汇或者词组,诸如语音的强度、音高以及持续时间,以及演讲中的节奏及语调。这些符号中的大多数虽然用于标示言语层次中基于音素的区别,同样表现出语调超越其在词汇本身的层次。

主要用途

其他音标

汉语言学界音标

以下9个音标在汉语言学界之中通用,但却未能被国际音标接受。Unicode中有专属符号,但需要Unicode 4.0及以上版本标准的支持,在一些含国际音标字体(如Lucida Sans Unicode)中不可见。

九个未被国际音标接受的音标:ɿ、ʅ、ʮ、ʯ、ȶ、ȡ、ȵ、ᴀ、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